【实习风采】秭归实习第一期|201225班:秭归新篇、研学启航

发布人:李若萌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9-29 点击:

  (通讯员 张国权)92日早晨八点,地物小队在孙杨轶老师的引领下,参观了标本室。孙教授随后就三峡大坝的选址依据进行了详细讲解,从基岩的岩性分析到大坝所处的微震环境,全面阐释了选址的科学依据。此外,孙教授还对秭归地区所蕴藏的各类地质资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解释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的选址理由。接着,小队成员前往岩石园,学习了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岩石特性、分类等知识,掌握了区分这些岩石的主要方法和描述岩石特性的技巧。最终,孙教授为每位同学演示了罗盘的使用方法。

下午三点,袁宴明教授在实习基地综合楼三楼进行了《区域地质介绍》的线下课程讲授。在此次课程中,袁教授详细阐述了太古宇-中新元古界、南华系与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以及二叠系等地层的主要特征。通过袁教授的深入讲解,我们对区域地质概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将为后续的实习活动提供极大的助益。

1999D3

  (通讯员 张国权)93日清晨,地物小队迎着朝阳,携带各类地质工具,正式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出野考察,一路上,大家欣赏着壮美山河,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九畹溪大桥东侧,孙杨轶老师与单斌老师向我们阐释了该地点的地质特征。我们在此处对平卧褶皱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在孙老师的指导下绘制了九畹溪S型平卧褶皱的素描图。同时,我们观察了岩壁上嵌入瘤状灰岩中的震旦角石。在孙教授的引导下,学生们持续观察,积极思考,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与同学们及老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在孙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随后的考察中发现了一系列地质界线点。通过分析构造牵引,我们推断出西陵峡村小断层的类型。在不断地使用罗盘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团队的野外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震旦纪角石和笔石的陆续发现,首次野外考察活动圆满结束。学生们在此次活动中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知识,还熟练掌握了地质工具的使用方法,完成了一次难忘的地质探索之旅。

50499E

(通讯员 黄啟亮)94我们迎来了清新宜人的天气,天空湛蓝,气候凉爽。我们沿着“芝茅公路”进行野外考察,沿途经过的地质观测点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不同岩石层的剖面特征。与前一天紧张的实习相比,今天的行程虽然相对轻松,但记录和观察的工作量依然不小。

我们一边行走,一边细致地描绘岩层的纹理,深入分析每一个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山间吹来的凉风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让我们的步伐变得更加轻快,同时也让我们的记录工作变得更加精确和详尽。在这样的实习里,我们不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地球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394837

  (通讯员 张国权)96日清晨,同学们乘坐大巴前往古村坪村,开始了当天的野外考察活动。下车后,同学们首先就被面前条带状明显的混合岩所吸引,各小组分散开来,在露头前不断观察,或敲击岩石、采集标本;或使用放大镜观察成分,分析岩性。在同学们认真观察之后,孙杨轶老师引导大家进行思考,以更深入地了解该区域变质岩的特性,同学们积极回应孙老师的问题。

随后,学生们依次观察了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以及交代变质岩。对于在路途中未能充分注意到的石榴子石等矿物,孙老师果断地进行了指正,并提供了详尽的讲解,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解答了他们的疑问。在这样和谐而友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圆满完成了本次路线的学习。

本次地质考察路线特选为一条完全由变质岩构成的路径,在孙老师的详细讲解下,原本难以理解的地质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可以预期,同学们将在实地考察中磨练出扎实的专业技能,展现李院学子的卓越风采。

33D5CD

(通讯员 黄啟亮)97日早晨天气凉爽,地物学子迎来了一次极具挑战的出野实习,这次出野的目的地是风景如画的链子崖。链子崖因其独特的地质结构而得名,粗大的铁链连接着悬崖上的岩石,防止它们坠落到江中。这次我们从链子崖景区出发。站在观景台上,我们远眺了新滩滑坡的旧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新滩滑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不仅增加了我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地球物理学有了更实际的体验。此次出野路线非常陡峭,而且漫长,这让一些同学感到攀登非常艰难。但是在团队的合作和相互鼓励下,我们还是一步步地攀登上了台阶。那些走在前面的同学们展现出了他们的勇气和活力,激励着整个团队不断前进。

当我们到达山顶,回望我们走过的路程,俯瞰着脚下滚滚的江水,我们不仅将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次实习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自然的美丽,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对于理解和预测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40D217

911日清晨7:00,同学们乘坐大巴,经过大约50分钟的崎岖山路行驶,抵达了和尚洞,开始了当天的野外实习。本次实习任务是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岩家河组、水井沱组地层层序观察、学习在奥维手机地图上定地质点位和绘制路线信手地质剖面图。

在和尚洞,学生们细致地观察了岩溶地貌。在孙杨轶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注意到了石板滩段与蛤蟆井段之间的界限,以及蛤蟆井段与陡山沱组四段的分界。值得注意的是,陡山沱组四段为新近发现的地层,此前并未在此地被发现。随后,我们深入探讨了岩溶作用发生的四个基本条件。

随后我们依次观察了白马沱段与石板滩组、岩家河组与灯影组、水井沱组与严家河组地层分界点的观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岩家河组与灯影组的地层中,发现了地垒构造;在水井沱组发现了海绵骨针化石,由于这些海绵骨针的尺寸较小,它们很容易被忽视。经过这一天的野外实习,同学们都圆满地完成任务

598BC2


上一条:【实习风采】秭归实习第二期|201225班:菁英学子、秭归风采

下一条:【实习风采】秭归实习简报 第四期 | 201223+4班:穿越山河 路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