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李四光学院协同育人菁英讲堂在教一楼305顺利举行。本次讲堂由学院特聘指导老师刘庆生教授主讲,主题为“学术论文的‘创作’”。
图1.刘庆生老师为大家现场讲课
刘老师首先从阅读文献入手,结合自身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阅读的三重境界,从“知道人家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到“知道人家为什么要做?”再到最后的“知道人家取得成果的水平与出彩之处以及在同行中的地位”。通过大量阅读,我们就能加深对学术论文撰写结构的把握,也能使自己建立起对于“优秀学术论文”的定义。随后,我们便可以通过对文献的消化和理解,逐步应用到自己的论文撰写中,以逻辑为脉络将各个板块连接在一起,将自己的所学归纳整理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报告。接着,刘老师结合李四光学院“地球科学导论课”特点,向同学们讲解如何撰写课程报告。刘老师认为,一份优质的“地球科学导论”课程报告首先是要态度认真、选题精准;其次就是在阅读文献方面要丰富多样,既要有反应选题历史沿革的文献,也要要反映最新进展的文献,中英结合;最后就是文字表达要通顺流畅,注重内容逻辑关系,要尽量是用文字表达,避免口语化,对主讲教师的课程内容需要从相关文献寻求佐证。
图2.刘庆生老师在课后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课程最后,刘老师分类总结了2018级、2019级和2020级三个年级学生的“地球科学导论课”课程报告存在的问题,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后更加认真刻苦,在学术科研的领域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早日成长为一名综合素质优秀的当代大学生。
不同于“地球科学导论课”,协同育人菁英讲堂的开展主要立足于跨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和面向对象更广泛的学术科普。而李四光学院成立的初衷便是培养地球科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入校之初的基本科研素质的培养必不可少,尤其是论文撰写,是对于一个学生学识水平、归纳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写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对大家日后的科研道路至关重要。据悉,刘庆生老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随后便留校任教至退休。是我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高年资教授,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和其它项目30余項,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奖6項,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与环境过程的地球物理响应。曾应邀前往丹麦、德国、美国、新加坡、爱尔兰与香港等国及地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与访问。